新余学院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新余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工作,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新成效。
一、党史学习教育“有成效”
一是坚持“六学并举”抓学习。通过“领导专家示范学、研讨交流学、线上线下学、竞争竞赛学、展览展示学、知行统一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坚持开设线上“微”课堂与举办线下主题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有效增强了师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健康向上、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二是围绕“五链”做文章。学校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建链、补链、强链、优链、延链”做文章,师生满意度较高,学校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人民日报、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平台、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众多主流媒体聚焦学校改革发展、内涵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二、党建思政“有亮点”
一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组织修订完善《二级学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充实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是树立鲜明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牢牢把握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立足学校转型发展和“十四五”工作选优配强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
三是实现校内巡察全覆盖。经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全年完成两轮对6个基层党组织的常规巡察,扎实推进巡察整改见成效,做好“未巡先改”和上级巡视发现倾向性问题整改,切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监督第一职责。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实施办法、开展政治谈话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制度规矩执行年”活动,着力从小切口破题。开展对基层党组织政治谈话,扎实做好谈话“后半篇文章。
五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推动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运用每周二政治理论学习、初心论坛以及“十百千宣讲团”、学习强国等平台等,构建起“1+X”理论教育体系。
六是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听思政课制度,把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打造成学生进校的第一堂思政课和毕业离校的最后一堂思政课。注重红色基因传承,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推动红色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
七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作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严格规范各类讲座、论坛、年会、研讨会、报告会等的管理,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加强报刊、网站、广播及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管理。严格落实对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管理要求,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全覆盖、无死角。
八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紧跟中央和省委步伐,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依托爱乐乐团和“小溪流”留守儿童合唱团,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为献礼建党百年拍摄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MV,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九是融媒体建设加速推进。学校融媒体平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做到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发展大局,真情倾听校园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师生创新的火热实践。
十是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委会议的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纳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内容,夯实与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共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
三、内涵建设“有突破”
一是发展规划凝聚新共识。学校聘请专家团队组织编制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擘画了改革发展新蓝图,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征程。
二是教育教学展现新气象。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省级一流课程校前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省级教改课题等项目。立项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专业思政项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增列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江西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新能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入选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省级教学团队。
三是人才培养收获新成果。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赛铜奖,国家级A类竞赛获奖46项,省级A类竞赛获奖252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1项,以大创项目为依托,学生共发表论文43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5项。获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二等奖一项。
四是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实现突破。立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
五是服务地方实现新作为。实施创新创业驱动社会发展10个专项行动、选派22支博士服务团与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开展合作项目87项。获批教育部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黄玉龙博士与企业合作,设计研发区域物流体系、区域电商系统及在线直播系统,成为交通运输部二十五家农村电商服务品牌之一;吴润生博士与企业合作开发新型磷酸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学生管理“有思路”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与日常管理。强化榜样引领作用,开展各级各类评奖评优工作,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选树优秀学生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促进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共举办各类招聘会50余场,提供岗位超5000个。经教育部核查,202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人数为2167人,占比为87.48%,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实现100%。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留余留赣率连年攀升。
三是积极增强资助育人实效。动态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83人,评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3061人,金额998万元。审核助学贷款2197人,金额1803.87万元。审核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48人次,金额52.4万元;审核退役士兵助学金130人次,金额34.56万元。何洪同学荣获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四是积极开展红色走读等活动。实现“云游”100%全覆盖,“红色走读”实践队从“云”端到田间,分赴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地寻红色足迹、讲红色故事、展红色成果,推荐作品获得省级三等奖5项。师生参加省“百年风华正青春”青年原创文艺作品征集活动5个作品获奖。在2021年全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我校荣获省级荣誉12项。
五、后勤保障“有变化”
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住校园“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范”两道关口,守护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组织摸排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校人员21次,集中隔离102人,居家健康监测53人;先后三次协调组织疫苗接种工作,做到了应接尽接,师生疫苗接种率100%。顺利完成了全员核酸检测。
二是打牢安全工作基础。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清零行动,实现了“六个坚决防止发生”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拓展防控覆盖网络。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有序组织新生军事训练,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和校园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培训与演练,大力营造平安校园浓厚氛围,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圆满完成了省征兵办下达的任务数,完成率116.67%
三、扎实推进服务保障。有序开展资产清查、盘活闲置资产工作,完成资产入账审核。学校荣获江西省节水型高校称号。启用恶意负载识别功能,有效降低了学生宿舍火灾风险。校园的环境绿化效果有了新的提升。食堂大宗物资定点采购、食材索票索证、米面油统一入库出库、基本大伙价格监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全覆盖等基本规范落到实处,保障了全校师生用餐安全。全年无一起因质量问题投诉或因项目延时投诉,保障了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一年来,我校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党风廉政建设仍需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上下更大功夫。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教师培养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